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艺术评论

试论苗再新绘画的时代意义

1979年底,文化部举办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系“文革”结束后的首个国家级大展,意义重大,一批画坛新人由此脱颖而出,其中便有苗再新。他的作品《问客》获评三等奖,《人民日报》及全国许多报纸杂志在编发美展消息时配发了这幅作品,人们大概不会想到,那时他还是一位二十多岁的业余作者。之后的20多年间,他有作迭出,屡屡获奖,始终保持极高的绘画热情及创作欲望,在人物画坛,彰显着常青树般的活力与景象。可他从不满足,总是自我告诫说,我还可以画得更好些。了解他的朋友们也认为,苗再新正待步入绘画的巅峰期。

形真情深 格高品正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是一个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热门话题。由于中国画是一个由特定媒介、特定语言形式和特定艺术趣味等多重因素相互连锁的复合性画种,故而对于这种转型的必要性和切入点有着不同的认识。而以下两个原因,更使得这种不同的认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两个原因是其一“全球化”的背景,使得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艺术思潮成为一种居高临下的强势话语,正日趋一日地对中国画的价值体系和创作观念进行蚕食和改塑;其二是市场经济大潮所导致的绘画商品化,造成了理想主义激情消退,使得原本作为学

笔走龙蛇写边疆

苗再新善画边疆题材,这幅《雪域之魂》便是他的最新力作。
既名之为《雪域之魂》,作品中的人物就应当是藏族精神上的代表,按以往的惯例,这角色是一定要由“翻身农奴”来扮演的,但作者在画中却描绘了一位上层人士,这是为什么?

雪山圣湖觅清凉

看苗再新近年的人物作品,技艺的精进自不待言,更有两个新特点值得注意:一是藏族人物占了很大比例;二是作品的意境趋于深沉,站在这些画作前,读者往往会陷入沉思,一些问了几千年的老问题又会浮现于脑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等等。画作中并没有答案,也可以说有许许多多答案,这表示作者自己也在沉思--或者说在寻觅,这寻觅呈现到读者面前便引起了读者的沉思。

气韵流转 笔落匠心

每每看到苗再新的人物画,总感觉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传统、执着的人。多年来他始终坚守着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品格,孤寂而坚定地走在写实主义的道路上。从苗再新潇洒精致的笔墨气象与充满民族精神、文化品质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往往能够强烈地感受出他的那种扑面而来喷薄欲出的深刻内涵和诗境文心。

痴心一点付砚边

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著名画家刘大为曾言:苗再新“出生于胶东半岛的栖霞,齐鲁大地的山山水水赋予了他敦厚诚朴的品格和艺术的灵性。再新为人谦和,但谈吐间却不乏机智幽默,故他人缘极好,交游甚众。再新平素比较低调,从不张扬,但亦非孤傲。他对待艺术问题严肃诚实,不慕虚名,但也决不是没有进取之心。难怪他的画室名曰‘淡味斋’。‘大味必淡’,大概只有在这‘淡味’中,才能蕴育艺术的‘大味’吧。”

读画与识人

2000年,苗再新推出了他的力作《珠穆朗玛》,此画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因为我很想知道:作为世界第一高峰的珠穆朗玛,作者如何能用国画的技法将其写于纸端?传统的做法是以很小的人物、楼阁衬托山的高峻,但此法用于珠峰显然无效,苗再新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他另辟了蹊径!

画坛朝圣者

1953年,苗再新出生于山东栖霞一个叫苗家沟的庄子。一度,村庄曾改名苗雨村,为着纪念抗日烈士苗雨村旅长,也即苗再新的大伯。 大伯是文化人,曾留学日本,画一手好画。抗战期间,日本人曾从他屋里翻出一箱子国画作品运回国内。苗再新还有一位哥,自小擅长画画,是弟弟眼里的偶像。小哥俩兴趣广泛,曾联手迫使父亲买了把6块钱的二胡,俩人轮换着拉。父母却不肯为他们买绘画材料,不许他们画画,怕影响文化主课。

苗再新人物画蠡见

苗再新是从思想上坚守传统很执着的一个人。拂去当代画坛的“浮躁”病态与喧?的纷扰你会发现他的“另类”。这“另类”是说他多年来孤寂地坚持走写实道路而在当今大讲“中西融合”,走向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会被认为缺乏“时尚”和高度。事实却不然,从苗再新浩浩落落的笔墨气象与充满民族精神、文化品质的主题创作中,在形象完美的背后却具有着丰富的层次和深刻的内涵及诗境文心。记不清了从哪本书上读到一句话“诗歌与书法仍然是衡量中国画的一个有效的标准”。这句话似乎从苗再新绘画作品上得来的提示,也使得我对中国画的传统承有了理性的认识。从传

共 29 条 123
最新资讯
最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