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艺术评论 > 正文

痴心一点付砚边

——记栖霞籍国画大家苗再新

 

 孙铭浩 林雪静 吴杨


我不认识苗再新,但知道他是中国美术界、书法界的大家。为家乡栖霞文化事,我曾多次与其通讯联络,了解其热情、豪爽之性情,一如栖霞故乡的汉子。由此而来,我便从心底产生敬仰之情,也便有了如下这篇小文。

 

栖霞人苗再新

 

在苗再新的简历上,籍贯一栏上永远写着“山东栖霞人”,他最常使用的一方闲章上刻的是“故土栖霞”。

 

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著名画家刘大为曾言:苗再新“出生于胶东半岛的栖霞,齐鲁大地的山山水水赋予了他敦厚诚朴的品格和艺术的灵性。再新为人谦和,但谈吐间却不乏机智幽默,故他人缘极好,交游甚众。再新平素比较低调,从不张扬,但亦非孤傲。他对待艺术问题严肃诚实,不慕虚名,但也决不是没有进取之心。难怪他的画室名曰‘淡味斋’。‘大味必淡’,大概只有在这‘淡味’中,才能蕴育艺术的‘大味’吧。”

 

1953年,苗再新出生于山东栖霞一个叫苗家沟的小村庄。为着纪念抗日烈士苗雨村旅长(苗再新的大伯),苗家沟一度曾改名为苗雨村。苗再新的大伯是文化人,画得一手好画。抗战期间,日本人曾从他屋里翻出一箱子国画作品运回日本国。

 

苗再新有一位哥哥,现为青岛一处大学的著名教授。不仅精通文史哲,文笔优雅,而且擅长画画,是弟弟苗再新的偶像。这哥俩自小兴趣广泛,少年时代曾一度痴迷音乐,为能得到一把二胡,哥俩主动为父亲的花园翻土浇灌,终于感动父亲为他们买了一把5块钱的二胡。

 

那时,尽管贫穷,但苗再新却不感到寂寞。除了学业,他把精力全用在了画画上。他什么都画,他把课本全都变成了习画的练习簿,边边角角,有点空隙,全是他的画。文革期间,学校图书馆被红卫兵捣毁,杂志图书扔得到处都是,他整整捡回一板车。那时,学校早已停课,但他却借机阅读了大量书籍,还把杂志上刊登的美术作品剪下来,粘贴了好几大本。对美术的初步了解就从那时开始了。

 

苗再新永远忘不了俄国画家列宾的名作《伊凡杀子》,悲剧性画面特有的震撼力令他震惊,也为之痴迷。他也难忘最初看到的一套画册《山河新貌》,其中有钱松喦、傅抱石、宋文治、魏紫熙等许多名家的作品。他如获至宝,一遍遍地翻看,一张张地临摹。

 

苗再新喜欢画画,父母却不肯为他们买绘画材料,不许他们画画,怕影响文化主课的学习。但这并没有影响苗再新学习绘画的热情。没有颜料,他就到文化馆捡回一堆废颜料,回家一点点挤出来用。他曾画过一幅油画《毛主席和霍查》,逼真生动的形象刻画让过去从不支持他画画的父亲也十分赞赏,还破例将其挂在了客厅墙上,心里已暗暗为儿子高兴……那个年代时兴画巨幅毛主席像,当时年仅16岁的他也应人民公社邀请,到农村画主席像,高凳长梯,观者如织,场面蔚为壮观。

 

上高中时,苗再新又对雕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离家不远的一条小河河床上有一种很适合做雕塑泥,苗再新便一点点地从石缝中抠出来搬回家,做了很多头像,农民、工人、战士,尤其是饱经风霜的老农,做得有模有样,甚至还做过群像“铜墙铁壁”。一天,母亲闯进他的房间先是被吓了一大跳,又想儿子这么折腾下去还有心思学习呀?一发狠全都从二楼摔到了院子里。当苗再新回家看到自己心爱的作品已重化泥土时,伤心不已……

 

往事并不如烟。现今,苗再新成了大家,在国内美术界和书法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但他没有忘记故乡,每每家乡有事,他总是有求必应。 哎,谁让他是栖霞人呢!

 

军人苗再新

 

苗再新的父亲是一位军人,大半辈子戎马倥偬,历经磨难。苗再新的军旅生涯没有了战争的硝烟,但他的绘画经历却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苗再新入伍在济南军区,当时参加过一次美术创作班,画出了他艺术生涯中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作品。后他调入沈阳军区,苗再新有一幅美术美术作品入选了全军美展。吉林省组织版画创作班,邀请苗再新参加,他创作的作品又入选全国版画展。1976年,随着文革的结束,苗再新的创作也越发活跃。《祝酒图》这幅作品人物众多,场面热烈,格调清新,入选全国美展后获得广泛好评。随后,国画《问客》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获铜奖。当时国内重要报刊均刊发了这件作品,而《人民日报》报道和综述这次美展的文章,唯一配发的也是作品。这一年苗再新27岁。可惜,苗再新的早期作品包括《祝酒图》、《问客》等,无一留存,连原始资料也没有留下。

 

那时,苗再新首先是位军人。他不注重推销自己,在工作之余,他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读书作画上,且乐此不疲。

 

创作《问客》之后,苗再新调到公安部边防总局,后又调武警总部。机关工作年复一年,笔墨世界似已离他越来越远。但无法割舍的美术情结早已根植于他的生命里,他注定是为艺术而生,他的生命中不能没有艺术。在暂时还不能进入专业创作机构的情况下,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没有时间画大创作他就画水墨小品,没有时间画画他就练书法。在此期间他的书法作品三次入选国展,获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铜奖、全军书法大赛银奖。

 

苗再新不忍心放下手中的画笔,更想寻求投师名家的机遇。他自己知道自强不息、比学赶超始终是他人生的主题。解放军艺术学院是全军艺术领域的最高学府,也是作为军人的苗再新向往的艺术殿堂,但因是当时武警不属军队系统管辖而屡失机缘。38岁那年,对于苗再新来说,入学深造也许是最后的机会了。这一年,幸运大门终于为他敞开。一个自学成才的画界人杰,步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校门。

 

画家苗再新

 

在军艺的学习深造,对苗再新日后在艺术上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是他艺术旅程上的一个转折点。他学习十分刻苦,无论素描、速写、工笔、写意,门门功课都成绩优异。在创作中,他的艺术才能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仅在军艺学习期间,他便接连创作了多件作品,且在多届全国性展览中“弹无虚发”:《中国蓝盔》获全国首届中国画大展佳作奖;《雪域秘境》获全国首届山水画大展优秀奖;《黄水谣》为黄河博物馆收藏;《师生》在第八届全国美展中被评为获奖作品。后来,又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屡获大奖,被同行称为“获奖专业户”。正是由于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使他跻身于军旅画家的中坚行列,并在当今中国画坛受到广泛关注。

 

苗再新的绘画题材中有一个分支:秘藏系列。其中有一幅作品《朝圣之路》。自己也正如一个虔诚的朝圣者,走在绘画这条充满艰辛却风光无限的路上。他在艺术的追求上目光远大,他对自己的作品似乎永远都不满意。他的作品《天使在人间》在“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上摘得银牌,朋友们纷纷祝贺,苗再新还是那句话:“画得不理想,如有时间再画一遍定会好很多。”

 

蓄之既久,其发必速,苗再新内心充满创作欲望。祖国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丰富多彩,没有他不想画的素材,常常关起门来一画就是十天半个月:画人物,画山水,画今人也画古人,画写实偶尔也画变异、画趣味:墨发心底,情溢纸端。北京金朗大酒店有一巨幅山水画,从15楼一直搭挂到3楼,画高30多米,用了72张8尺宣纸。这样一幅大画竟是朴实沉默的苗再新的作品。因为绘画,苗再新找到了生活中的兴奋点;因为绘画,苗再新也深切地体会着苦闷,孤独和无奈。不断地有所追求,也就不断地承受压力。苗再新曾说,“我不愿永远只画一种题材,不愿意重复自己,我不想只以一种面貌示人,更不想做一个画匠。”

 

有段时间内,水墨画经历了做效果、做肌理,符号化、工艺化等各种技法及材料的实验过程,但苗再新很少涉足其间。他一直坚持用比较纯粹的工具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非常直接,非常自然,而又非常丰厚。他的心态是平和的,视角是平常的,表达是自由的。人物没有刻意的夸张、景物没有刻意的罗列,一切都是那样纯真质朴,与那些充斥矫情与扭捏的作品相比,给人以别样的感受。他的作品不做作,情感真挚、清新健康,反而从一种新的模式和虚假图像中脱离开来,显得更贴近真实更合乎人物的本质。他写过一篇学术论文《自然为上》,他的作品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从苗再新浩浩落落的笔墨气象与充满民族精神、文化品质的主题创作中,在完美形象的背后却有着丰富的层次和深刻的内涵及诗境文心。苗再新记不清了从哪本书上读到一句话“诗歌与书法仍然是衡量中国画的一个有效的标准”。这句话似乎已从苗再新绘画作品上得到提示,也使得人们对中国画的传统承有了理性的认识。从传统意义上看,苗再新的创作思想是具备着大智慧和颇富诗意化的。在他作品里,让人们从中读出笔墨的生动、审美视野的广阔于作者心中涌动的诗情,引发人们对人生、对艺术、对自然的思考与关注,从而走向情感,走向艺术上的本体感受。当年,创作《黄河谣》这幅力作苗再新只用了一个充满激情夜晚。黄河岸边,夕晖之下,一位身着羊皮大衣的牧羊人,面对滔滔黄河吹着唢呐,一排巨大的水车在河水中滚动,画面极富动感和震撼力,欣赏此画,人们仿佛是在聆听一曲远古的交响,引起人们对生命与历史的无限遐想。

 

苗再新的《热血男儿》获全国九届美展银奖,展出时作品挂在中国美术馆圆厅。巧的是,与他在八届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师生》正挂于同一位置。八届美展只评奖项不分等级,否则,《师生》或许也会摘金挂银。当然,被称作“获奖专业户”的苗再新早已不在意获奖之事,他的目标已定得更高更远,他心中的艺术圣地永远召唤和激励着他,在艺术探索的路上,他坚实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息。

 

大家苗再新

 

请看官方为苗再新整理的简历:

 

苗再新,1953年出生,山东栖霞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创作室创作员、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曾获第八届全国美展大奖、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全国首届中国画大展优秀奖、全国首届山水画大展佳作奖、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银奖全国、中国艺术研究院黄宾虹学术奖、第二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首届中国青年国画大展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北京国际中国书画周一等奖、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作品奖、国家人事部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全军美展银奖、两届解放军新作品一等奖、北京首届德艺双馨奖等。1997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当代中国画坛百杰之一。书法作品参加第四、五、六届全国书法展,曾获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铜奖、全军书法大赛银奖等。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图书馆、中央电视台、毛主席纪念堂等诸多文博机构和海内外人士广泛收藏。中央电视台及多家省级电视台为他拍摄了专题片予以介绍。

 

著名画家刘大为给苗再新写过这样一段文字:“作为一名军旅画家,他的创作多为军事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而他多年的部队生活积累和扎实的艺术功底,特别是他驾驭大幅主题性创作的能力,为他在这一领域施展才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作品,立意深邃,气势恢宏,造型严谨,笔墨娴熟。他善于将西画的造型手段自然地应用于国画传统水墨技法之中,并从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使作品即不失中国画的特征与韵味,又使画面更为浑厚,刻画更为深入,表现也更具力度。同时,在构图和墨白灰处理等方面也颇用心思,力求在作品的形式上更具时代感。这一风格,在他的代表作《热血男儿》中得到了更为集中的展现。读他的画,犹如看大江东去,唱铁板铜瑟,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军旅画家特有的阳刚之气,也让观者体味到一种荡气回肠的力的美感。再新画画向来认真,不欺人,也不自欺。大创作自不必说,小品亦是如此。再新的小品画,题材广泛,手法多样,既有干裂秋风的豪放,又有春雨润物的柔情。他的画一般不仅仅只画人物,而是不惜笔墨,以云水林泉、山石花木等去营造一种意境,借此更好地烘托主题,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同时也使画面更为丰富、更具观赏性。他画民族风情的作品,生动而富意趣,生活气息浓郁;而他古代题材的作品,则恬淡宁静,传达出中国文人雅逸潇洒的情致。”

 

苗再新在艺术上的造诣,一方面源于他的悟性和勤奋,另一方面还得益于他多方面的兴趣和修养。苗再新爱读书,尤其喜爱古典诗词。他的诗文虽不多,却文思敏捷,格调不俗。他喜爱音乐,至少当属“准发烧友”一类。他还颇善“手谈”之道,是中国棋院正式授予的业余围棋二段。就绘画领域来说,他曾涉足过多项画种,他的油画《红苹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创作的版画参加过全国版画展,他的漫画作品曾获全国铜奖。这些积累,在他的创作意识、审美取向中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品格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苗再新的书法作品也极有造诣。他以行草和隶书见长,其书作注重传统,讲求法度,风格自然朴素、雍容典雅。书法作品连续入选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书法展和赴日、韩等国展出,并获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铜奖、全军书法大赛银奖等多种奖项,被聘为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并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他曾借书道来说画理:“正”的东西未必不好,颜真卿的字千古传颂,越品越有味,从他入手,可学、可变、可创;郑板桥的字奇崛而有才情,但学则死,变更难。画也是同样的道理,从正面切入看似拙,其实是大巧。

 

对于不喜张扬的苗再新来说,这似乎在冥冥之中应合了他的名字“再新”,不断的出新,不断的前进,永不停息。苗再新是个锐意求新的画家。他曾自拟诗句:“来岁须当勤珍重,痴心一点付砚边。”他对艺术的痴情是发自内心的,他对自己的认识也是清醒客观的。苗再新是现实主义创作方式真诚的追随者与实践者。他认为,写实其实是一种精神,是对于“真实”的重新发现。苗再新善于思考和发现,他敏锐的洞察力使他能够在现实主义的空间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而适时调整、拓展自己的艺术天地。

 

以苗再新的才华和勤奋,他的这一点“痴心”定会换来更大的收获。我们期待着,并祝愿他在未来有再新的业绩,再新的成就。

 

苗再新艺术年表

 

1979年 《问客》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

 

1992年 《十环》获全军美展三等奖。

 

1993年 《雪域秘境》获全国首届山水画展优秀作品奖;

 

《中国蓝盔》获首届全国中国画展佳作奖。

 

1994年 《师生》被评为第八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并参加2001年百年中国画展。

 

1995年 《藏花》获全国青年中国画展一等奖。

 

1997年 《红贝雷》获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被中国文联评为当代中国画坛百杰。

 

1999年 《热血男儿》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及解放军文艺奖新作品一等奖。

 

2003年 《天使在人间》获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银奖;

 

《欢乐凉山》获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作品奖。

 

2004年 《道与艺合》等作品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黄宾虹奖;

 

获北京首届德艺双馨奖。

 

2005年 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中央电视台、荣宝斋、雅昌艺术网和《中华英才》杂志评为百名中华书画英才之一;

 

《儿女英雄》获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

 

2006年 《儿女英雄》获解放军新作品一等奖。

 

2007年 《雪狼突击队》获纪念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展银奖。

 

《井冈山革命斗争》(与刘大为合作)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

最新资讯
最新作品